醫院最缺專科醫生的是哪個科?
社會需求量最大的科室是哪個?
綜合醫院床位最緊張的是哪個科?
答案全都指向了同一個科室——康復科。
據統計,我國存在康復需求的潛在人群數有1.7億人,包括老人、殘疾人、慢性病患者三類康復患者。一邊,是不斷增長的康復需求人群;一邊,則是緊缺的人才和醫療資源。在以“疾病為中心”逐漸轉向“以健康為中心”的醫療模式時,全社會康復科的“軟肋”,該如何修復?
浙江大學的這場專款捐贈或許告訴了我們方向。
100萬元專款用于康復學科建設
7月11日下午,在浙江大學醫學院內,浙江大學副校長羅建紅從上海東驊醫院管理有限公司總裁劉家敏手中接過100萬元現金支票,成立“浙江大學東驊康復基金”,主要用于浙江大學康復醫學科的研究、康復人才的培養。
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一醫院是“浙江大學東驊康復基金”的落地單位。浙大一院院長王偉林說,浙大一院康復學科目前已是全省康復醫學的臨床、教學、科研中心,承擔著全省的復雜疾病康復任務,是全國康復醫學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基地。
“我們一定會管理好該專項基金,在全省范圍內推廣康復先進技術,提高我省康復醫療水平。”王偉林說。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一醫院副院長、康復醫學中心主任陳作兵介紹,康復治療作為慢病管理中重要的環節,可有效防止慢病復發幾率,提高治愈效果。
據統計,發達國家“中風”的殘疾率為30%左右,而在我國,殘疾率則高達75%以上,主要原因就是患者缺少康復治療環節。
在腦血管意外存活患者中,積極康復治療可使90%患者重新獲得行走和生活自理能力,30%患者恢復工作。若不進行康復治療,上述兩種慢性疾病恢復者僅為6%和5%。“成立專門的康復基金,就像場及時雨,推動我們不斷完善康復學科建設、培養康復人才,在康復領域有所作為。”陳作兵副院長說。
康復學科配比不夠人才缺口大
什么是康復醫學?
它是一門研究殘疾人及患者康復的醫學應用學科,目的在于通過物理療法、運動療法、生活訓練、技能訓練、言語訓練和心理咨詢等多種手段使病傷殘者盡快得到最大限度的恢復。
2011年,衛生部(現為“衛計委”)下發《綜合醫院康復醫學科建設與管理指南》通知,要求所有二級以上綜合醫院必須建設康復醫學科。
但截至2014年底,實際擁有康復科的綜合醫院3288家,而我國二級以上的醫院有8973個(三級醫院2002個,二級醫院6971個),與要求相比,只有不到一半的二級以上醫院設立了康復科。
康復醫師的缺口也非常大。如果參照國際平均水準,我國現階段所需的康復治療師為11.47萬人,全國康復醫學專業技術人員僅有39833人,缺口達10.09萬人。
以浙大一院為例,雖然康復學科位列全國前列,可目前康復病床僅30張,人員配備上有13名康復醫生、20名治療醫生和30名護士。在床位配比上,與國家衛計委提出的5%的標準相差將近4到5倍,康復醫生配備也相對不足。這些,是浙江很多醫院面臨的共性問題。
“一般來說,培養一批專業的康復治療人才至少需要4年。針對人才稀缺的解決方法,可通過臨床醫生轉崗等措施彌補,康復從業人員資質要求是通過中國醫師協會的康復醫療定期考核,所以基金把康復人才的培養作為切入點,是非常明智且迫切的決定。”陳作兵說。
期盼成立浙大醫學院康復系
康復醫學關注的不是病因和臨床治療,其關注的獲得自主生活的功能狀態,回歸家庭,走向社會。
浙江大學醫學院一直在康復領域作出嘗試。在學科建設上,目前成立浙江大學醫養結合研究中心,從事理論研究,供政府決策;浙江大學康復教研室也開始啟動,以作為人才培養。
陳作兵還有一個身份,就是浙江大學醫養結合研究中心專委會主任委員。他在傳統康復的基層上,率先提出“早期康復、綜合康復”理念,提出康復應介入病人手術的整個過程。
后來,他在和東驊醫院管理高層的接觸中,提出自己的康復理念和康復夢想,打動集團高層領導人。于是,才有了這次捐贈。
“在不久的將來,我們希望通過社會各界的力量,推動浙大成立浙江大學醫學院康復系,或者為浙江大學康復醫院的建立打下基礎。”陳作兵說。
2017中國國際福祉博覽會暨中國國際康復博覽會由中國殘疾人聯合會主辦,迄今已成功舉辦十屆,是我國唯一一個國家部委級殘疾人輔助器具博覽會,也是世界第三大福祉博覽會。
2017年9月13-15日,福祉展將匯聚全球康復、輔具、養老、健康、福祉、殘疾人用品、老年人用品等產業的新技術、新應用,引領產業未來發展,助力企業開拓無限商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