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業新聞 2025.04.03
4月2日,是“世界孤獨癥日”,作為醫療界的治愈難題,孤獨癥曾被貼上終身無法治愈的標簽。但隨著腦機接口、AI、VR技術等的不斷突破,孤獨癥似乎也不再是難以企及的高墻,經過及時適當地科學干預后,孤獨癥兒童的癥狀也能得到顯著改善,在一定程度上也能與他人溝通交流。
那么,當下有哪些前沿產品和技術能有效治療孤獨癥?跟著福祉君一起來看看吧!
智能機器人
人形機器人kaspar
機器人kaspar可以幫助自閉癥兒童社交,不僅可以說話、唱歌,梳頭發,還可以模仿吃飯的動作,它的面部設計也很簡單,這樣更方便孩子們理解Kaspar的面部表情,同時kaspar也會對碰觸做出反應。
圖源:大洋網-廣州日報
機器人QTrobot
LuxAI設計的機器人QTrobot有一張富有表情的臉,可以表現出各種各樣的面部表情和情緒,同時其擁有人形構造,使QTrobot不僅可以教授孤獨癥兒童面部表情和情緒,還可以為自閉癥兒童教授肢體語言。
圖片來源:LuxAI官網
Google Glass
該款眼鏡可以幫助孤獨癥兒童更好地解讀面部表情,讓他們知道人們什么時候開心、悲傷、憤怒等等,鏡片屏幕的角落處也會有簡單的文字信息提示,為佩戴者解釋對方的表情代表了怎樣的情緒,從而幫助孤獨癥兒童更好地理解情緒。
圖源:網絡
國內首個關照孤獨癥兒童的AI繪本
通義 App上線的一款特殊 AI 工具“追星星的 AI”,基于阿里自研的 Modelscope-Agent 框架,調用了通義大模型的多項服務,可實現從一句話故事梗概到完整有聲繪本的生成,該款AI繪本免費為孤獨癥兒童家庭提供定制AI 繪本服務。其生成的繪本具備畫面簡潔、人物突出、畫風平實直接等特征,可為每個孩子定制屬于自己的繪本,可生成常識認知、社交禮儀、心智解讀、趣味故事4種類型,同時該款AI繪本設置了3個不同的認知水平層級。
圖源:IT之家
此外,阿里推出的“星星加油站”則專注于為孤獨癥家庭開展賦能減壓活動,兒童融合行動、一對一陪伴等方式為孤獨癥家庭提供力所能及的幫助。
BrainCo強腦科技腦機接口訓練系統
此外,BrainCo強腦科技還推出了專注欣腦機接口注意力訓練系統,該系統基于非侵入式腦機接口神經反饋訓練的兒童注意力提升方案,由便攜式腦電設備、訓練軟件“專注欣”App、后臺管理系統三個部分組成,可幫助兒童改善和提升注意力、反應力、自控力和記憶力。
圖源:強腦科技微信公眾號
千丘智能VR技術沉浸式訓練系統
該產品應用了諸如姿態捕捉、虛擬交互等AI、VR前沿科技,搭建云端平臺,在有限空間范圍內復現地鐵、超市等生活場景,多維度對患者進行評估和有針對性的康復訓練,為患者對接真實外界環境提供了安全可控的解決方案,拓寬了教學內容。
圖源:千丘智能官網
音樂療法——Synchrony(共時)
該產品造型像一面鼓,能讓自閉兒童通過音樂與他人進行交流。該產品由硅膠制成,質地光滑,它能夠幫助家長和患有自閉癥的孩子發展親密關系,通過即興的音樂演奏增進彼此的了解。無論使用者拍動的節奏如何,Synchrony都能發出悅耳和諧的聲音。
圖源:獵云網
成都前沿類腦孤獨癥輔助診斷系統
成都前沿類腦人工智能創新中心研發了基于腦電生物標記物技術的孤獨癥輔助診斷系統,以更好提高診斷便捷性與準確性,該評估系統由團隊專家之一,電子科技大學生命學院腦機接口專家徐鵬教授的相關科研技術成果轉換而來,結合深度學習、遷移學習、流形學習等人工智能技術手段,以大腦網絡和其他源信號網絡間異常作用信息為核心,建立了這套ASD(孤獨癥譜系障礙)兒童早期診斷識別系統。目前該項儀器也為超過800名孤獨癥兒童提供了有效的康復治療,治療響應率超過80%,同時還吸引了來自瑞典的孤獨癥患兒到成都治療。
同時,由電子科技大學生命學院段旭君團隊所研發的“基于個性化腦影像分析的孤獨癥精準神經調控技術”,該技術通過構建孤獨癥患兒個體腦影像模型,精準地將經顱磁刺激脈沖作用于孤獨癥社交障礙環路個體靶點上。
圖片來源:封面新聞
此外,隨著AI、VR等技術的不斷縱深發展,一些新技術也為孤獨癥治療找到了新的突破口:比如研究者發現鋰可以恢復因Dyrk1a基因突變導致的大腦功能紊亂,并顯著緩解孤獨癥的相關行為癥狀。與此同時,VR 技術、腸道菌群移植技術等前沿手段嶄露頭角,為孤獨癥治療開辟了全新且極具潛力的方向。
鋰:孤獨癥治療的新突破口
韓國基礎科學研究所(IBS)突觸腦功能障礙中心進行的研究,揭示了鋰在改善 ASD 動物模型癥狀方面的驚人效果。研究團隊發現,鋰可以恢復因 Dyrk1a 基因突變導致的大腦功能紊亂,并顯著緩解相關的行為癥狀。
他們發現,鋰的治療效果部分是通過其對 Kalirin-7 的作用來實現的。Kalirin-7 是一種對突觸結構和功能至關重要的分子,鋰通過調節 Kalirin-7 的功能,幫助恢復大腦信號網絡的平衡,從而有效改善 ASD 的核心癥狀。
華為+北大前沿AI腦科學
北京大學神經科學研究所攜手華為云EI創新孵化Lab腦科學團隊,在腦疾病臨床和腦科學研究方面的社會性示范應用方面開展了一系列創新性的合作嘗試。聯合研發團隊正通過前沿AI腦科學研究手段,啟動一系列基于孤獨癥患兒腦影像多模態數據進行生物標記物異常識別的早篩和亞型診斷算法研發和基于AI視覺的孤獨癥兒童突出能力識別算法研發,并將通過把研發成果集成上線到華為云AI腦科學平臺面向全國各基層單位進行推廣應用,從而完成“AI腦疾病算法研發->臨床成果轉化應用->臨床研究數據匯聚->進一步提升AI算法準確性和適用性”的平臺運行生態閉環。
圖源:華為云
腸道菌群移植手術(國際前沿的菌群靶向治療)
菌群移植,就是將健康的腸道菌群“移植”到腸道菌群紊亂的患者體內。最初,這項技術用于消化系統疾病治療,目前菌群移植還可以擴展到治療孤獨癥、情緒障礙、注意缺陷多動障礙、抽動癥等精神疾病領域。四川大學華西醫院消化內科劉苓教授團隊聯合心理衛生中心徐佳軍副教授團隊則為一例孤獨癥兒童開展了內鏡下菌群移植術,治療后,患兒在腸道癥狀、語言表達、社交互動以及情緒調控等方面均有所改善。
此外,北京肛腸學會微生態專家工作組組織的專家團隊也構建了“腦 - 腸 - 經絡” 多系統協同治療模式,將菌群移植與傳統醫學精髓相結合,形成“菌 - 針 - 藥 - 心 - 腦” 五位一體新療法。其核心是智能微腸鏡系統,直徑僅 5 毫米的柔性鏡體可實現精準可視化移植,兒童在清醒狀態下15分鐘即可完成單次移植,治療依從性較傳統方式提升 80% 以上。臨床數據顯示,經過 3 - 5 次移植干預的孤獨癥患兒,其核心癥狀改善率達 65%。
圖源:成都商報
腦深部電刺激手術
DBS手術常用于帕金森等功能性腦疾病患者,通過植入大腦中的腦起搏器,發射電脈沖來刺激腦內的特定核團,從而達到改善或者控制患者癥狀的目的。該手術具有微創、不損傷腦細胞、可逆、可調節的特點,是目前國際上最先進的神經調控技術之一。
福州市聯勤保障部隊第九〇〇醫院神經外科成功為一名患孤獨癥繼發強迫癥的13歲少年開展了腦深部電刺激(DBS)手術。術后,少年性格變得溫和,能與人簡單交流,作為國內首例孤獨癥DBS術,該手術案例為孤獨癥手術治療提供了全新的視角和方向。
圖片來源:福州市聯勤保障部隊第九〇〇醫院
資料來源:獵云網、封面新聞、成都商報、北大醫療腦健康網站、IT之家、大洋網-廣州日報、36氪、阿里巴巴官網、華為云官網、千丘智能官網、干細胞學者微信公眾號、參考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