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業新聞 2024.09.23
隨著國家和地方持續加大科技助殘力度,一批高科技康復輔具技術及產品,幫助殘疾人克服身體障礙、提高生活質量,為他們創造了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
廈門做法,正是其中一個典型案例。在前不久的“智能科技輔具產業國際交流對接會·廈門站”,廈門市殘疾人康復中心主任馬文卿提到,廈門聚焦主責,緊跟時代,圍繞幾大關鍵推進殘疾人康復輔具工作的高質量發展:一是服務端口不斷前移,推進輔具政策與時俱進;二是以高科技輔具為抓手,提升殘疾人生活質量;三是打通渠道多向發力,擴大康復輔具影響力;四是借助產業協會平臺,三方共振提升成果轉化。
“ICF評估與訓練系統- ASD”系統
為廈門孤獨癥兒童開展全面的功能評估
2022年底,廈門市殘疾人康復中心引進由哈工大機器人(合肥)國際創新研究院和南京特殊師范學院何侃教授團隊共同研發的“ICF評估與訓練系統- ASD”系統, 對廈門市孤獨癥兒童康復訓練情況進行精準評估。
該系統基于ICF(世界衛生組織《國際功能殘疾與健康分類》)系統原理設計,融合人工智能技術,優化評估類目的篩選設計,根據評估情況智能分類兒童的功能優劣項。是國內首套自主研發的針對孤獨癥譜系障礙兒童的功能評估工具,基于機器學習模型優化輸出個性化訓練計劃。它從身體功能與結構、活動與參與、環境因素多方面進行功能評估,幫助治療師和康復教師全面、動態的了解孤獨癥譜系障礙兒童的功能發展狀況和康復效果,更加精準地為孤獨癥兒童康復設置個性化服務方案,提供更加科學的康復訓練。
值得一提的是,該系統有效解決了7歲及以上孤獨癥兒童在功能評估方面的難題,填補了學齡期及大齡孤獨癥兒童評估領域的空白。幫助健全了孤獨癥兒童教育科技評估認定機制,落實了國家對于孤獨癥服務領域科技創新供需對接和成果轉化應用。
護理床
讓70多歲的劉阿婆,提高生活質量
70多歲的劉阿婆是一名重度殘疾老人,二十多年前因為突發腦血管疾病導致左側肢體偏癱,無力獨立行走,后又二次中風,肢體癱瘓情況更加嚴重,到現在肢體關節萎縮,常年癱瘓在床;而子女在外打工,生活起居完全依靠年近八旬的老伴照料。
廈門市殘疾人康復中心的工作人員上門入戶進行輔具適配評估,根據劉阿婆的殘疾程度和需求,他們又將輪椅等輔具送上門,康復中心工程科工作人員現場裝配了護理床,鋪上了防褥瘡墊,現場指導家屬并演示輔具的使用方法、注意事項等。
▲廈門市殘疾人康復中心工作人員正在組裝護理床等輔具
經過精準適配,劉阿婆可以通過這些輔具提高生活的質量。劉阿婆眼含熱淚,激動地說道:“好,真好!感謝黨和政府這么關心我們,我們很知足!”
智能導盲帽
讓視障人士陳榮嘉,大膽獨自出門
陳榮嘉是天生視力障礙,去年他作為首批試用者開始使用智能導盲帽,現在陳榮嘉靠著它,已經可以大膽獨自出門了。
這個智能導盲帽,在帽檐處安裝有攝像頭與紅外感應,按下按鍵,就能實現物體識別,讓視障人士能夠了解前方的景象。此外,它還能通過后臺助手,實時幫助視障人士指路、避障。
陳榮嘉提到,“現在拿著帽子,一戴就出去了。現在出門跟健全人區別不是很大,就是速度的問題,比如說你們可能5分鐘搞定,那我可能要6分鐘,多你們一兩分鐘。”
低位助力車
讓雙下肢萎縮的林阿伯,可獨立移動
50多歲的林阿伯家住廈門市同安區西柯鎮,兒時患上小兒麻痹癥導致其雙下肢萎縮、無法站立行走。他主要靠雙手在地上爬行移動,在家中經營一家自行車維修鋪養家糊口。
此前,廈門市殘疾人康復中心工作人員來到他的家中,經過綜合考量,決定為他配置一臺低位助力車(家用)。
這是一種由廈門市殘疾人康復中心工作人員根據多年輔具適配經驗、針對截癱等殘疾人自主研發的輔助器具,曾榮獲“東方杯”第三屆全國殘疾人輔助器具創新設計大賽實用型類三等獎,并申請了國家專利。
這種低位助力車的坐墊與地面的距離只有幾十厘米,設置手搖輪等傳動裝置控制方向與移動。適配該輔助器具后,林阿伯不必他人攙扶即可自行使用,且滿足了他的工作需要,方便維修。
這樣的案例,還有很多,高科技康復輔具,真正改善了他們的生活水平。在11月28日-30日舉行的2024中國國際福祉博覽會暨中國國際康復博覽會,現場也將展示各類高科技輔具產品及技術,包括輪椅、代步車、助行器、福祉車、爬樓機、康復機器人、智能假肢、脊柱及關節矯形器等,滿足殘障人士、老年人等群體對日常生活的需求。
11月28日-30日
北京·國家會議中心
來2024中國國際福祉博覽會暨中國國際康復博覽會
現場體驗高科技康復輔具!
▲提前掃碼預登記,盡享福祉好物!
圖文來源:福建殘聯、廈門市殘疾人聯合會、特區新聞廣場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