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業新聞 2017.03.25
廣東省針對殘疾兒童的康復救助訓練,是有專業的公辦機構提供免費幫助的。“這么多年的實踐我們發現,早期干預的效果非常好。”省殘疾人康復中心負責人何麗輝告訴記者,不少殘疾兒童家長并不了解康復救助訓練對殘疾兒童的重要性,從而錯過了孩子最佳康復救助期。“我們的新樓馬上會交付使用,到時候會增加對低視力兒童的康復訓練,學位預計有500個。”
何麗輝介紹,目前,省康擁有100余名學前教育、康復治療、社會學、心理學背景的全職老師,一年最多能接收280名左右的殘疾兒童,主要針對廣東省戶籍0-6歲的聾兒、腦癱、智力及孤獨癥的4類殘疾兒童進行免費康復訓練。記者從省殘聯了解到,廣東省在國家救助的基礎上,采取兜底政策,對所有符合條件的聾兒、腦癱、智力及孤獨癥四類學齡前殘疾兒童,全部實行每人每年1 .2萬元的救助標準,用于不少于10個月的康復救助訓練,涵蓋公辦民辦康復機構。
特寫
殘疾兒童母親的別樣“育兒經”
“有人曾經要我們把孩子們丟在福利院門口算了。”今年29歲的阿許說出這句話時,原本平靜的語氣變得有些激動。放棄自己的孩子,對這些殘疾兒童的母親來說,是一句不能多提的玩笑話。“三八”婦女節當天,記者來到了廣東省殘疾人康復中心(以下簡稱“省康”),和幾位像阿許這樣的殘疾兒童母親聊了聊她們不尋常的“育兒經”。
極重度聾兒的90后媽媽:“有這樣的孩子蠻幸運”
“我女兒性格很活潑,能唱能跳,有點調皮!”文文說起快滿4歲的女兒,眼里滿是笑意。要不是小雨耳朵上佩戴著人工耳蝸,根本察覺不出她和健全的小朋友有什么區別。“一只輕度耳聾,一只極重度耳聾。”2013年,小雨出生,三個月大時就被檢查出有嚴重的聽力障礙。家在從化農村的文文和丈夫面對這種情況不知所措,那一年,她23歲。
“醫生說要做人工耳蝸,要一二十萬,想都不敢想。”在文文和丈夫的堅持下,家里賣了一些地,再向親戚借了錢,總算在2015年4月給女兒植入了人工耳蝸并開機。“她爺爺對我們意見蠻大的。”除了經濟壓力,文文和丈夫還面臨著家中長輩的不解。
2015年,在廣州給女兒裝上人工耳蝸后,這位90后媽媽開始了和丈夫分居廣州、從化兩地,獨自承擔照料女兒在省康學習、康復的生活。“沒她以前我也愛唱K、看電影、逛街,現在很久都沒買過新衣服了。”和許多90后女孩一樣,文文也愛美愛玩。如今,她把在西餐廳打工掙的錢基本都花在孩子身上了,“給她花我不心疼,給自己買化妝品我就舍不得了。”
“為了孩子年紀輕輕就放棄自己的生活,值得嗎?”“工作一天要連站三四個小時,很累的,不過下班來接她放學,看到她笑得那么開心就都值得了,有這樣的孩子蠻幸運的。”27歲的文文掩飾不住得意,“很多像小雨一樣出生在農村的小孩都被放養了,而我幾乎沒有離開過她,現在她比其他小朋友更有禮貌。”“馬上小雨快畢業了,和健全的3歲小朋友差不多了,接下來準備送她上普幼。”文文給小雨計劃了未來,對于自己的打算,她笑了笑說,“沒想好”。
雙胞胎腦癱兒媽媽:“兩個兒子,不要放棄”
和數度流淚的文文不同,阿許顯得有點“酷”。2013年6月,一對雙胞胎兒子早產,阿許大出血。醫生讓她做好心理準備:兩個孩子可能會變成腦癱。“自己的骨肉,不舍得放棄。”2014年中,醫生一語成讖,阿許在媽媽的建議下帶著他們從清遠老家來到了省康,開始康復學習和訓練。兒子的病情要求阿許和媽媽必須貼身照顧。于是,她辭去做了6年的幼兒園老師工作,在距離省康步行半小時路程的出租屋里住下了。
早上6:30之前,阿許和媽媽起床準備;7:00準時叫醒雙胞胎,幫助他們洗漱、吃早餐;8:00出發去省康上學,半小時后到達省康開始一天的學習訓練,阿許和媽媽全程陪伴;17:00下課回家做飯;21:00給雙胞胎按摩完之后安撫他們睡下……“在省康上學是免費了,但是加房租我們4個人一個月要花差不多2000塊。”21:00之后,阿許的一天還沒有結束。
“現在沒收入啦,老伸手向老公要錢也不是個事,有時間拿點手工晚上回來做,一個星期才二十幾塊錢。”阿許說著說著笑了起來。她所說的手工,是指幫人串項鏈。等兒子睡下后阿許才能輕手輕腳地開工,“有時候一點才能睡。”
“有人曾經要我們把孩子們丟在福利院門口算了。這些話我都聽多了。”不是沒人對她說過“難聽的話”,阿許回想起來表情卻很淡定,“我丈夫態度和我一樣的,兩個兒子,不要放棄。”“我兒子一直在進步,我的心才放下來。”阿許說,3年前剛來的時候他們連翻身都不行,現在手的抓握能力變好了很多,腳也能自主抬起來了。“他們會看臉色了,還常常逗我笑呢。”講起兒子的現狀,她的眉頭舒展了許多。(注:文中文文、小雨、阿許均為化名)
(來源:南方都市報-深圳)
中國國際福祉博覽會由中國殘疾人聯合會和全國老齡工作委員會辦公室聯合主辦,迄今已成功舉辦十屆,是我國唯一一個國家級殘疾人和老年人用品用具博覽會,也是世界第三大福祉博覽會。
2017年9月13-15日,福祉展將匯聚全球康復、輔具、養老、健康、福祉、殘疾人用品、老年人用品等產業的新技術、新應用,引領產業未來發展,助力企業開拓無限商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