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你看到“無障礙牙科門診”這個標題時,可能先想到的是醫院里的坡道、低位電梯等無障礙設施。其實對于不同類別的殘疾人而言,所面臨的障礙是完全不一樣的。對于牙科而言,精神智力殘疾人、自閉癥患者和腦癱殘疾人在就診中出現各種突發性問題往往導致醫療過程無法完成。在中國臺灣地區,已有8家大型醫院成立了針對特殊人群的“無障礙牙科診所”,記者來到臺灣地區首個成立無障礙牙科的新北市雙和醫院,親身體會了在無障礙牙科診所是怎樣的感受。
走進中國臺灣地區新北市雙和醫院的大門,便聽到輕悅的鋼琴聲縈繞在就診大廳。抬眼看去,一位衣著樸素的鋼琴老師在現場為患者演奏樂曲,作為臺灣地區大型綜合醫院的一項“標準配置”,現場的鋼琴演奏很大程度地撫平著患者焦躁的心理。從無障礙電梯徑直上到五樓,便是臺灣地區成立的第一家無障礙牙科診所。以筆者經驗看來,在基本的醫療保障中牙科的“地位”通常不高,從大陸的醫保報銷制度來看,牙科的報銷比例與范圍的限制也是相對嚴謹的。相對于大陸的“醫?!?,臺灣地區所稱的“健康保險”對于牙科的報銷涵蓋范圍則非常廣泛,幾乎除了牙齒美容一項,大部分的牙齒疾病都是百分之百報銷。雙和醫院牙科部主任黃茂栓向筆者介紹,臺灣地區現在每年用于牙科的“健保金”約為80億元人民幣,而這其中約有1.5億元是專門用于幫助殘疾人解決牙齒疾患的“特殊需求”。由于各種不便,臺灣地區殘疾人過去的牙科就診狀況并不好,殘疾人的就醫率在4.6%以下。隨著社會的發展,在社會組織的呼吁和專業機構的倡導下,“健康平權、弱勢優先”的觀念逐漸深入人心,在這樣的思潮下,2008年雙和醫院成立時,率先開設了針對牙科的無障礙門診。
“無障礙牙科”所說的無障礙,并不只是狹義的“無障礙通行”,而是整個就醫過程的無障礙。比如說,精神類殘疾人在牙科就診時,由于聲音及環境的刺激,很可能出現過激行為,自閉癥殘疾人或許會極不配合,腦癱殘疾人及神經損傷的殘疾人會出現非自主性的肌肉抽搐等。對于這類特殊病人,北歐首先形成了自己的一套針對殘疾人的牙科治療方案,之后傳到日本。雙和醫院從日本吸取相關經驗后,從零開始打造了這家無障礙牙科門診。“醫院成立無障礙牙科門診是很大膽的舉動!”黃主任介紹說,醫院在社會責任和企業效益中,選擇了前者。無障礙牙科門診在成立之初,正如院方所預料的那樣,是“貼人、貼物、貼錢”的一個部門。為了治療的順利和防止意外的發生,醫院購置束縛床等“特殊器具”,而一個特殊病人至少需要一位醫生一位護士一位助理同時參與手術,所占用的時間也是一般治療時間的兩倍到三倍。為了鼓勵醫生更多地投入到無障礙牙科門診的工作中,醫院會給醫生發放特殊補助,如果出現醫生被殘疾人患者咬傷等情況,還會有津貼補償。
臺灣地區共有約127萬名殘疾人,雙和醫院所能容納的特殊需求的病人體量只是很小的一部分。但就是來院的這些特殊病人,本院的4位住院醫生也應接不暇,醫院另外找了20多位醫生奉獻自己的“義務時間”來有償接待病人,并且通過住院醫生培訓,對醫學院學生開設選修課程,建立轉診網等手段擴大服務能力?,F在,臺灣地區除雙和醫院外,還建有7家牙病特殊患者治療的醫學示范中心,12家可服務特殊人群的老人安養之家醫療團體。輕度殘疾的小病可就近治療,重度殘疾的大病通過轉診網絡和“到宅”服務解決。黃主任笑稱,現在臺灣地區有特殊需求的小朋友,已經基本沒有蛀牙了。
中國國際福祉博覽會由中國殘疾人聯合會和全國老齡工作委員會辦公室聯合主辦,迄今已成功舉辦十屆,是我國唯一一個國家級殘疾人和老年人用品用具博覽會,也是世界第三大福祉博覽會。
2017年9月13-15日,福祉展將匯聚全球康復、輔具、養老、健康、福祉、殘疾人用品、老年人用品等產業的新技術、新應用,引領產業未來發展,助力企業開拓無限商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