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業新聞 2022.03.09
黨和國家歷來重視殘疾人保障事業,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辦好特殊教育,提升殘疾預防和康復服務水平等多項舉措被納入工作重點。
全國兩會上,多名政協委員就殘疾人輔具適配、兒童教育、就業、托養、康復服務、無障礙建設等等問題向大會建言獻策。
2022年全國兩會
與殘障群體有關的提案都有哪些?
福祉君帶你去了解
建立殘疾人家庭支持政策的建議
俞敏洪建議由中國殘聯牽頭開展專題調研確立清晰明確的政策目標,建立以家庭為中心的殘疾人家庭支持政策體系,明確以殘疾人家庭為受益對象,并根據殘疾人家庭的實際需求進行分層級資助。給予殘疾人家庭每月500-2000元的補貼,用于滿足因殘疾產生的各類特殊剛性支出(如醫療康復、紙尿褲、出行陪同等)。
建議給予殘疾家庭照護者每月2360元津貼,若照顧家中一名以上殘疾人,則最高5000元/月。最后大力發展家庭支持服務,提升殘疾人家庭的撫養能力和抗壓力,釋放家庭勞動力。
建議建立補貼經費的分擔機制,這種經費的支付采取國家財政與地方財政補貼相結合的方式。要明確補貼的范圍和標準,根據殘疾人不同的需求來完成殘疾人輔助器具補貼目錄。
加強無障礙環境建設,是社會文明進步的重要標志,是國家保障民生、完善基本公共服務的重要體現,也是新型城鎮化、新農村建設的重要內容。應加快制定《無障礙環境建設法》,從立法角度積極推動這項民生工程。
由于我國現行法律法規對殘疾人駕駛車輛的限制,很多具有駕駛功能的殘疾人無法領取合法的駕駛執照,更無法通過駕駛技能自力更生來維持生計。吳娟建議,給予具有安全駕駛能力的殘疾人獲取機動車駕駛證的資格。
建議將駐地殘疾軍人納入殘疾人保障優待范疇
由于軍人沒有駐地戶籍,殘疾軍人所持有殘疾證是特有的殘疾軍人證,無法享受駐地提供殘疾人的各項保障優待政策,無法辦理助殘卡,無法購買殘疾人機動輪椅車并上牌,這對殘疾軍人的工作生活帶來很大不便。
她建議駐地殘疾軍人能夠被納入殘疾人保障優待范疇,讓殘疾軍人特別是因公致殘的殘疾軍人優先享有駐地提供殘疾人的各項優待保障權益。
經過康復,很大一部分(聽障兒童)能夠進入普校學習,那么他們進入普校以后,在成長過程中他們如何教育?有什么問題?是不是能夠身心健康地成長?這些可能是我更關心的問題。
融合教育這幾年發展得非常好,但是在硬件和一些軟件上邊可能還需要進一步提高,另外普校里教授這些殘疾孩子的老師,希望他們能更多地接受一些專業方面的培訓,知道怎么對待這些殘疾孩子。
建議更好地促進殘疾人就業,一方面事業單位和國有企業要加大力度,帶頭落實按比例安置就業的相關要求,同時還應緊跟新業態發展,積極拓展殘疾人就業的出路。
隨著現在科技的發展,互聯網已經深入到各個方面,如何在互聯網環境下來拓展殘疾人就業,我覺得是下一步我們應該加強研究和推動的一個方面。現在譬如說盲人在網絡上從事聲音的主播,通過聲音服務,現在已經是取得了很好的一些經驗,下一步應該采取進一步的支持措施,加強培訓和引導。
在殘障兒童受教育及0-3歲殘障兒童早期教育干預方面,高莉建議,盡快出臺特殊教育法律來落實殘障兒童教育資助政策,“或者出臺《特殊教育法》單行法,或在《義務教育法》中單列一章規定特殊兒童的受教育權。”
在高莉看來,實現早期干預,需要建立殘障兒童津貼制度。通過出臺對殘障兒童的經濟援助、康復服務、學前教育和義務教育的一攬子福利政策,讓他們得到有效的照料、康復、教育,消除或減輕因殘障給他們帶來的影響。
“特殊需要兒童在3-6歲階段接受學前教育狀況不容樂觀”“拒絕一切形式的教育歧視。”邰麗華經過調研發現,特殊需要兒童(各類殘疾兒童以及許多未明確歸入現有殘疾類別的障礙兒童,如多動癥、注意力障礙、社交障礙、其他先天發展障礙)數量在不斷增加。她建議,所有幼兒園應當承擔接收本社區內特殊需要兒童入園的主體責任,保障適齡特殊需要兒童就近入園、應隨盡隨。
融合教育,對于很多人來說可能是一個陌生詞匯,并不了解。“一個殘疾孩子在成長過程中與健全孩子一起學習、生活,得到這樣的教育,在未來就業、人生中就會很好地融合進主流社會中。”此前,邰麗華接受央廣網記者專訪時說。
加強特殊教育學校建設 保障殘疾兒童教育環境
關芳芳在全國兩會上遞交《殘疾兒童受教育保障的提案》,希望殘疾兒童能接受針對性的特殊教育,享受到優質的教育資源。
“我們縣有不少的殘疾兒童少年,他們有的在隨班跟讀,有的是老師們送教上門,我也特別希望我們這邊能有特殊教育學校或者是班級,能讓這些孩子受教育,對他們以后的成長有幫助,能夠減輕他們家庭的負擔,能夠自食其力。”
發揮5G﹢AI優勢,在全球率先開展無障礙智能通信服務
關愛殘障人群,促進社會福祉共享。建議研究和出臺政策,減免殘障人群使用無障礙通信服務資費,降低殘障人群獲取和使用門檻,助力享受技術紅利。
5G﹢AI無障礙智能通信,在5G視頻通話環境下,可提供語音和手語字幕輔助功能,幫助聽障人士“變聽為看”、視障人士“變看為聽”,助力消弭殘障人群的“數字鴻溝”。
全國政協委員、上海戲劇學院表演系教授王蘇,與全國政協委員、上海市文聯主席奚美娟,全國政協委員、上海舞協主席、上海芭蕾舞團團長辛麗麗,聯名提交提案,希望在演藝場所設立“無障礙專區”,盲人觀眾可以佩戴專門耳麥設備,通過聆聽無障礙解說來“聽電影”“聽戲劇”。聾人觀眾通過劇場專門的字幕播放器(或現場手語傳播),完整地欣賞戲劇或電影。
在所有的影劇院,設立輪椅專區,方便肢體殘疾的人士觀看。在劇場或者電影院增設相關崗位,讓接受過語言培訓的畢業生或者語言類從業人員,全職或兼職擔任無障礙電影解說、戲劇無障礙解說、手語翻譯等工作,進行同聲傳譯、同步手譯。
加快信息無障礙建設
建議加快推進信息無障礙立法工作,在立法中要明確責任主體;加快推進信息無障礙標準體系的完善與落地,以政府采購、市場準入、信用評價等手段推動標準的落地實施;
加快推動互聯網無障礙化普及,推出更多適合視力、聽力和肢體障礙人士等特殊人群需求的互聯網應用;加快解決老年人、殘疾人運用信息技術困難,提供更多智能化的適老、適殘產品和服務;提高全社會信息無障礙意識,要支持與文明城市、智慧城市建設相結合開展相關示范、創建、評定工作。
建議把“殘疾人”改為“殘障人” 從俯視到平視
白巖松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40多年前“殘廢人”一詞被棄之時,意味著社會對殘疾人的歧視不再存在,這是一種進步。但“殘疾人”一詞的使用仍包含一種俯視的姿態,把這一群體當作病人來對待。
而“殘障人士”的稱謂則是用平視的態度看待障礙,因此,消除障礙、平等對待才是未來社會對待殘障人群時應有的態度。隨著社會的進步,如今殘障人群的需求也在顯著升級,已不僅僅局限于吃飽穿暖,而是需要更加平等地進入社會的機會。
殘疾人群體也是普通人
也能和健全人一樣從事多彩的職業
探索生命的各種可能
更加全面的幫扶舉措
更加完善的無障礙設施
必將為殘疾人搭建一方幸福的生活空間!
來源:新華社、央視新聞、光明網、民生周刊、新浪財經、澎湃新聞、中國軍網等
推薦閱讀 :
參與話題討論
#你最想對殘奧會參賽者說些什么?#
為運動健兒們吶喊助威
即有機會獲得CR Expo送出的精美禮品!
活動截止至3月11日16:00前
● 奧托博克服務北京2022冬季殘奧會,三個技術維修服務中心齊亮相
關于保利展覽
中國國際福祉博覽會協辦單位廣州市保利錦漢展覽有限公司始創于2000年,是保利發展控股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證券代碼:600048)控股的專業展覽主辦機構,致力于打造世界一流會展品牌,提供國際性的展示與交流平臺,幫助客戶開拓無限商機。